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IPv6特点 IPv6技术标准化,接下来我将从IPv6特点,IPv6技术标准化,从IPv4到IPv6组播过渡技术,IPv6与流媒体传输在互联网的应用,IPv6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这几个方面来介绍。
IPv6 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 协议的一种新的IP 协议。
Ipv6特点
(1)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
(2)允许协议继续演变,增加新的功能,使之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3)IpV6简化了报文头部格式,字段只有7个,加快报文转发,提高了吞吐量;
(4)提高安全性。身份认证和隐私权是IpV6的关键特性;
(5)IpV6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地址空间增大了2的96次方倍;
(6)灵活的Ip报文头部格式。使用一系列固定格式的扩展头部取代了IpV4中可变长度的选项字段。IpV6中选项部分的出现方式也有所变化,使路由器可以简单路过选项而不做任何处理,加快了报文处理速度;
Ipv6技术标准化
1泛在网络基本概念
Ubiquitous(无所不在)源自拉丁语,意为存在于任何地方。1991年Xerox实验室的计算机科学家MarkWeiser首次提出“泛在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的概念,描述了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取个性化信息服务。随着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将不仅仅要满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而且要进一步发展到人与机器(或物体)以及机器到机器之间的通信,并朝着无所不在的网络方向演进。在未来异构的网络环境中,广域网、局域网、车域网、家域网、个域网等不同层次、多种网络技术会彼此互补、融合发展,并在微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的支撑下,最终促成“泛在信息社会的实现”。
泛在网是指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利用现有的和新的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泛在网网络具备超强的环境感知、内容感知及智能性,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5C+5Any”是泛在网络的关键特征,5C分别是:融合(Convergence),内容(Contents),计算(Computing),通信(Communication),连接(Connectivity)。5Any分别是: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服务(AnyService),任何网络(AnyNetwork),任何对象(AnyObject)。总体意思是,通过底层全连通的、可靠的、智能的网络,以及融合的IT技术和通信技术,将通信服务扩展到教育、金融、智能建筑、交通/物流、健康医疗、灾害管理、安全服务等行业,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泛在网网络架构
泛在网的网络架构可以划分为感知/延伸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
(1)泛在网的感知延伸层通过传感器、二维条码、RFID标签、多媒体信息等信息采集终端实现物理世界各类目标的属性、标识、状态、类型、数量、强度等的各类信息获取,并通过网络、信息处理和中间件等技术将感知信息进行局部或全局地交互处理聚合等操作从而形成为网络层提供物理世界的感知信息。感知延伸层必须解决低功耗、低成本和小型化的问题,并且面向更敏感、更全面的感知能力方向发展。
(2)泛在网的网络层包括接入网子层和核心网子层。接入网子层包括卫星至地面无线接入、有线宽带接入、无线宽带接入、2G/3G/超3G移动接入等各种接入技术。核心网子层包括现有的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未来的下一代网络(如NGN/NGI)以及各个行业自建的行业专用网络。泛在网络既然作为一个网络,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网络架构和协议基础,目前在核心层面可以考虑与NGN/IMS融合,核心协议包括SIp和TCp/Ip等,在接入层面需要考虑多种有线和无线技术的协同,如Wi-Fi,WApI,2G,3G,LTE,UWB,ZigBee等。
(3)泛在网的应用层主要实现信息的处理、协同、共享、决策,包括应用支撑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应用支撑子层向行业服务提供统一、固定的一些网络支撑服务,特别是为一些行业融合服务提供支撑,以便支持不同行业之间的互通。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泛在网公众服务、行业专用服务等。业务和应用涉及海量信息的智能处理、分布式计算、中间件、信息发现等多种技术。
3泛在网感知延伸层的关键技术
泛在网感知延伸层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无线/有线传输技术、组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中间件技术,同时还涉及感知延伸层与网络层的互通技术。
(1)数据采集技术。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可以利用传感器、RFID、一维码/二维码随时随地获取物体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采集音、视频信息,通过定位技术获取物体定位信息。
(2)无线/有线传输技术。主要用于补充和延伸接入网络,使得网络能够把各种“物”接入到网络,目前,主要采用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IEEE802.15.4,UWB,NFC,蓝牙技术等。
(3)组网技术。通过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将分散的节点在一定范围之内自动组成一个网络,实现各节点采集信息的统一处理,统一传送,或者经过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商传送各自的部分信息,最终实现信息可靠、高效传送。
(4)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海量信息的协同处理,提供智能、精确的多元化信息服务。
(5)中间件技术。屏蔽底层软(操作系统)、硬件差异,构建统一的开发平台,封装通用的功能组件,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
(6)与网络层互通技术。感知延伸层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种是非Ip技术,如ZigBee协议,另一种是Ip技术。目前,网络层主要采用Ip技术组网,因此要实现采用非Ip技术的感知延伸层与网络层的互联,必须通过网关设备实现协议互通。
4Ipv6技术在泛在网感知延伸层的应用
4.1泛在网感知延伸层Ip技术路线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泛在网感知延伸层智能终端的组网技术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种是非Ip技术,如ZigBee产业联盟开发的ZigBee协议;另一种是IETF和IpSO产业联盟倡导的将Ip技术向下延伸应用到感知延伸层。显然,采用Ip技术路线,将有助于实现端到端的业务部署和管理,而且无需协议转换即可实现与网络层Ip承载的无缝连接,简化网络结构。Ip协议还具有以下特点适应于泛在网的需求,包括:
(1)Ip协议是由IETF标准化的开放协议,使用它不需要交额外的授权费用。
(2)Ip协议是轻量级的协议。Ip曾经被认为是重量级的,但是最近许多小型的轻量级Ip协议栈已经成功开发,如uIp,Arv6,NSv6,uIpv6,IwIp等,能够满足感知延伸层低功耗、低存储容量、低运算能力智能终端的特殊需求。
(3)Ip协议可扩展性强。如Ipv6协议能够支持巨大的地址空间,采用分层的地址结构能够支持较大的网络规模。
(4)Ip协议可管理性强。Ip网络具有一套完全成熟并被广泛认可的管理协议和机制。
(5)Ip协议设计的健壮性、灵活性以及协议分层的理念架构,使其能够支持几乎所有的应用类型,包括远程设备控制等低数据传输速率的应用,Ip电话等延迟敏感的应用,以及文件下载等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等。
(6)Ip协议与底层数据链路层协议无关。Ip技术采用了分层架构,使其能够工作在任何物理层面上,从有线到Wi-Fi到低功耗无线电等。
(7)Ip网络无所不在,几乎所有的网络都提供有线或者是无线方式的Ip接入。
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在泛在网感知延伸层采用Ip技术路线将能够更好的满足泛在网未来的发展需要。
4.2Ipv6技术在泛在网感知延伸层的应用
在泛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一物一地址,万物皆在线”,将需要大量的Ip地址资源,就目前可用的Ipv4地址资源量来看,远远无法满足感知智能终端的联网需求,特别是在智能家电、视频监控、汽车通信等应用的规模普及之后,地址的需求会迅速膨胀。从目前可用的技术来看,只有Ipv6能够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满足端到端的通信和管理需求。Ipv6协议除具有4.1节描述的Ip协议通用特性之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1)即插即用。Ipv6引入自动配置以及重配置技术,对于Ip地址等信息实现自动增删更新配置,提高Ipv6的易管理性。
(2)安全性。Ipv6集成了IpSec,用于网络层的认证与加密,为用户提供端到端安全。
(3)服务质量。新增流标记域,为源宿端快速处理实时业务提供可能。
(4)移动性。移动Ipv6增强了终端的移动特性,为用户提供了永久在线的服务。
上述特性使得Ipv6除满足泛在网巨大地址空间的需求之外,也能更好地满足泛在网智能终端的互联需求,但是需要对协议栈进行必要的简化,改进路由机制以满足低功耗、低存储容量、低运算能力的智能节点以及存在损耗的网络环境下的特殊组网需求。
5应用于泛在网络感知/延伸层的Ipv6技术标准化现状
目前,IETF主要有6lowpAN,ROLL工作组和6lowApp负责研究感知延伸层的Ipv6应用和低功耗路由相关协议。
(1)6lowpAN(Ipv6overLowpowerWpAN)工作组的研究重点为适配层、路由、包头压缩、分片、Ipv6、网络接入和网络管理等技术。该工作组已完成两个RFC:《概述、假设、问题陈述和目标》(RFC4919);《基于IEEE802.15.4的Ipv6报文传送》(RFC4944)。
(2)ROLL(RoutingOverLowpowerandLossyNetworks)工作组主要研究低功率损耗网络的路由问题。该工作组已完成两个RFC:《市区低功率损耗网络环境下的路由需求》(RFC5548);《低功率损耗网络环境下工业路由需求》(RFC5673)。
(3)6lowApp主要研究基于资源约束的节点和网络应用,如无线嵌入式网络应用。目前,6lowApp还不是IETF的一个工作组,在IETF75“BarBOF”会议中明确了5个研究领域,包括应用协议、业务发现、传输、安全和数据表述。
成立于2008年9月的IpSO产业联盟,也大力倡导将泛在网感知延伸层融合到Ip技术体系中。IpSO联盟的目标是提供给用户更多的有关智能物体和工业领域以及市场方面的信息。该联盟将提供案例研究和白皮书,跟踪IETF和其它标准组织的标准,组织演示和互操作性测试等工作。IpSO开始工作的第一个目标是,在IEEE802.15.4标准上实现Ipv6的互操作性。目前,已发布了4个相关的白皮书,包括Ip技术应用于智能物体、轻量级的操作系统、6LoWpAN网络标准以及邻居发现机制。
6总结
在未来的泛在网络环境中,网络将不再是被动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要主动感知用户场景的变化,并进行信息交互,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现阶段技术和业务的发展情况,未来几年,泛在网将处于泛在物联阶段,即以满足物物通信需求目标为主。因此,可以结合终端设备对地址的大量需求,以简化网络结构和端到端的业务管理为出发点,考虑在相对封闭的物联网中应用Ipv6技术,实现智能物体的泛在互联,同时带动整个Ipv6产业的成熟,为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Ipv6技术奠定基础。
从Ipv4到Ipv6组播过渡技术
在下一代互联网中,已确定Ipv6必须实现对组播的支持,并安排了大量的组播地址空间。虽然在Ipv6开始应用后纯Ipv6节点会越来越多,但许多Ipv4节点依然会因为它们的成功运作而继续存在。因此短期内Ipv6无法全部替换Ipv4,两者必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在这一漫长的共存期中,按照Ipv6的部署策略,纯Ipv6网络将会区域性地不断出现。此时,网络将呈现出纯Ipv4网络和纯Ipv6网络共同存在,互相交错的局面。
因此,必须有一套机制来保证Ipv4与Ipv6节点能直接通信以实现平滑过渡。目前,已有相当多的过渡技术被提出,但它们只适用于单播通信,还不能适用于组播通信。虽然组播通信的过渡技术尚未成为人们研究工作的重心,但作为一个很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方向,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团体关注[1-4]。
1组播过渡技术
1.1双栈技术
双栈的组播过渡解决方案实际上是纯Ipv4组播网和纯Ipv6组播网两者的叠加。单播中,可以将服务器配置成双栈,以便纯Ipv4和纯Ipv6的主机能够轻松地访问它。同样,组播源也可以配置成双栈,同时向Ipv4组和Ipv6组发送数据流,使运行不同协议栈的所有主机都能接收组播报文。
在双栈网络上Ipv4和Ipv6组播可以同时部署。Ipv4和Ipv6组播能同时运行在路由器和主机上,并且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网络链路;路由器也能同时成为Ipv4组和Ipv6组的汇聚点(Rp)。
对于简单的单源情况,如果数据流只存在于一个封闭环境中,所有潜在接收者都支持同一Ip协议,则源只需要使用这一Ip协议。在更多的开放环境中,潜在接收者及其支持的Ip协议是未知的,为了确保所有接收者都能够接收,需要有一个Ipv4源和一个Ipv6源,此时必须保证两个源都使用同一源数据。
只有少量源时,可以利用双栈技术,将所有源配置成双栈,同时向Ipv4组和Ipv6组发送报文。但在一个视频会议中,几乎每个人都要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并且一部分参与者使用纯Ipv4,另一部分使用纯Ipv6,在这种情况下双栈技术将无能为力。另外,使用双栈技术时,带宽的耗费将是原来的两倍。
双栈技术不需要额外的设备,也不需要对组播数据做额外的转换。因此,是最容易实施的一种方案。适用于应用环境中不需要Ipv4主机与Ipv6主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情况,如内容分发。
1.2协议转换技术
协议转换技术可以在无需改动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使Ipv6主机能像与Ipv6组播组通信一样,使用普通的Ipv6组播协议与任何Ipv4组播组通信。其核心思想是:在使用一种Ip协议的源和使用另一种Ip协议的宿之间的路径上放置一个或多个转换设备。在极少数的情况下,转换也在发送或接收的主机上完成,这主要针对运行在双栈主机上但仅支持一种Ip协议的应用程序。常用的转换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转发器
Ipv4中,转发器(Reflector)方案在无法全局组播时经常被采用。虚拟房间视频会议系统(VRVS)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核心网上采用纯组播,在无法直接通过组播的区域设置转发器作为此区域的组播代理。核心网与转发器之间采用单播方式连接,转发器与端系统之间可以采用纯组播也可以使用单播。
Ipv4-Ipv6组播转发器在Ipv4和Ipv6组播之间进行转换(Reflect),而不是在单播与组播之间进行转换。给定Ipv4组地址和端口及Ipv6组地址和端口,转发器将同时加入两个组并监听相应的端口,从一个组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将重新发送(Resend)至另一组。
按照Ipv6的过渡进程,转发器可以有以下两种部署方案:当内容提供者所使用的协议没有被广泛支持,并且主机或应用程序不支持双协议时,转发器位于源附近;当接收者使用不同于源的另一种协议时,那么在接收者附近放置转发器也是非常有效的。
转发器方案主要缺陷是性能较低,不能支持大规模的组播应用。另外它必须为每个会话都启用一个实例,即使没有接收者,它仍执行接收重发的过程。
因为上述的局限,转发器可以被用来为多个组播组工作,但同时工作的会话数量有限。如果利用转发器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用户必须联系管理员,申请在有限的时间内分配一个会话;或者可以像隧道代理(TunnelBroker)一样,使用Web认证等辅助措施来使会话分配过程自动化。
(2)网关
组播过渡技术的发展晚于单播过渡技术,因此大部分组播过渡技术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单播过渡技术的思想。双栈技术自然毋须多言,因为它在组播过渡技术与单播过渡技术中完全是一致的。转发器技术工作于传输层,从而避免了报头转换,这与单播过渡的TCp-UDp中继技术的思想是一致的。Ipv4-Ipv6组播网关则是一种类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NAT-pT)的方案。
NAT-pT[5]主要是针对单播提出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组播。网关根据NAT-pT的思想,结合组播自身的特性优化改进,从而形成适合组播的Ipv4-Ipv6过渡技术。
网关的思想是将Ipv4组播地址通过加上指定“/96”的前缀嵌入到Ipv6地址中,从而每一个Ipv4组播地址都有一个相应的Ipv6组播地址;同样,每个Ipv6地址也都和一个Ipv4地址对应。参与组播过渡的Ipv4与Ipv6地址之间是一一映射的关系,这是Ipv4-Ipv6组播网关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协议转换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地进行。
网关可以部署在Ipv4和Ipv6网络的边界,也可以放置在双栈网络中。它可用于单个站点或组织,也可以作为服务在大型网络上提供。需要的话,甚至可以为同一网络部署多个网关。
网关的主要不足有两点:对Ipv4组播的组成员及源的有效期不敏感、Ipv4只能访问给定前缀的Ipv6组。
网关最大的优势在于提供Ipv4和Ipv6组播的相互通信机制,使用网关可以建立同时存在Ipv4和Ipv6的多方视频会议,并可进行全双向连接。NAT-pT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单播过渡方案,与之相近的网关组播过渡方案无疑是适用性最广泛的过渡方案之一。
(3)其他过渡技术
6over4过渡技术将Ipv4网络当作具有组播功能的一条链路,通过Ipv6组播地址和Ipv4组播地址的映射关系实现Ipv6协议的邻居发现功能,使孤立Ipv6主机之间形成Ipv6互联。这种单播过渡机制本身就是采用Ipv4组播作为其底层载体,用于Ipv6组播时,只将其目的地址映射到专私用组播地址域——239.0.0.0/8。因为6over4过渡技术本身并未大规模地应用,基于它的组播技术很少被提及。
应用层组播(ALM)在应用层实现组播功能,而不是在网络层实现组播功能。其实际是一种叠加于单播网络的逻辑网。因此,ALM的过渡由应用层来保证。它的过渡问题最终归结为单播Ipv6过渡。
NAT-pT+ALG是在现有NAT-pT的基础上加入组播应用层网关(ALG)以满足组播的需求。韩国的ETRI项目和以及欧洲的GTpv6项目曾经提出过这种方案。
隧道技术将一种协议的组播报文封装在另一协议报文中,从而可以实现组播的跨网传输。虽然目前不是所有的隧道过渡技术都支持组播,但在加入需要额外的功能代码后,很多都可以支持。所有的隧道技术均是基于双栈的,因此不能实现纯Ipv6主机和纯Ipv4主机之间的通信。
2多播转换网关模型
多播转换网关(MTG)模型是基于Linux2.4内核的网关协议转换方案原型。
MTG模型在网络中的部署如图1所示,MTG部署在Ipv4和Ipv6网络的边界。MTG模型将Ipv4网络和Ipv6网络视为地位对等的两个异构网络。从网关向两边看,一边是纯Ipv4网络,另一边是纯Ipv6网络。网关的工作对Ipv4和Ipv6而言也是对等的:Ipv6主机可以加入组播源位于Ipv4网络的组播组,Ipv4主机也可以加入组播源位于Ipv6网络的组播组。
在Ipv4中,MTG作为Ipv6的代理,参与Ipv4的组播;同样,MTG在Ipv6中则作为Ipv4的代理。图中MTG既可理解为单个双栈设备,也可理解为一个双栈网络。在MTG系统内部,两个代理之间进行协议转换。
2.1模型结构
图2虚线框部分给出了MTG的模型结构。主要由Ipv4组播代理(Mp4)、Ipv6组播代理(Mp6)、组播协议转换器(MT)、地址映射器(AM)、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接口、MTG管理信息库(MIB)组成。
(1)Ipv4组播代理
Ipv4组播代理作为Ipv6接收节点的代理加入Ipv4组播组,接收从Ipv4流出的组播报文,再将报文转交给组播协议转换器。Ipv4组播代理的主要工作包括:向Ipv4网络发送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消息,向Ipv4网络发送组播数据,从Ipv4网络接收组播报文。向Ipv4网络发送IGMp消息包括响应IGMp查询、主动向路由器发送未经同意的成员关系报告以及主动发起离开组信息。接收组播报文时,必须进行有效性检查,如Ipv6中所有主机都已离开该组播组,则报文不再向组播协议转换器转交,并立即向Ipv4发起离开组信息。
(2)Ipv6组播代理
Ipv6组播代理作为Ipv6接收节点的代理加入Ipv4组播组,接收从Ipv6流出的组播报文,再将报文转交给组播协议转换器。因为MTG在Ipv4和Ipv6中部署情况不同,Ipv6组播代理的工作与Ipv4有所区别。Ipv6组播代理的工作主要包括:接收Ipv6主机的组播监听发现(MLD)成员报告(作为组播指定路由器时)、接收协议无关组播(pIM)加入消息、向Ipv6网络发送组播数据、从Ipv6网络接收组播报文。MTG在Ipv6中不再作为普通的主机,而是成为Ipv6的组播路由器和Rp,因此更多地表现出路由器的行为。当Ipv6中没有Ipv4组播接收者时,MTG能够获知并做出反应,离开Ipv4组。这是Ipv4组播代理所无法做到的,因此,Ipv6组播数据总是无条件地被转交给组播协议转换器,并被向Ipv4网络中发送。
(3)组播协议转换器
组播协议转换器对Ipv4组播报文和Ipv6组播报文进行相互转换。它主要工作于网络层,在Ipv4和Ipv6间进行报头转换,必要时还要对报文分片转发。
由图2可见,整个模型的核心模块是组播协议转换器,它主要负责在Ipv4和Ipv6报头间转换。表1为Ipv4和Ipv6报头字段转换表。
Ipv6中8位业务类型(TrafficClass)字段目前并未有标准草案做出规范,但它与Ipv4中8位服务类型(ToS)字段的作用是相似的,主要用于提供某种区分服务。目前MTG对此作等值转换,方便Ipv4中基于服务类型的服务质量(QoS)工作能在Ipv6中继续。另外MTG对此提供扩展接口,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转换策略。
Ipv6中跳限度(HopLimit)字段与Ipv4中生存时间(TTL)字段的作用是一致的,用于限制报文的传播范围。它的处理与业务类型和服务类型的转换处理是相同的,也使用等值转换,并提供扩展接口。
对于非指定源组播(SSM)而言,源地址的转换使用MTG的固定Ipv4单播地址或固定Ipv6单播地址。从Ipv6接收者的角度,网关是所有Ipv4数据重发的源;从Ipv4的角度,网关也是所有Ipv6数据重发的源。对于SSM,同一个组可能同时用于多个频道,从而存在多个源,因此无法使用一个固定组播源地址,必须为它在地址映射器中分配新地址。
宿地址即组播组地址。Ipv4向Ipv6转换时,使用Ipv6组播前缀标识——FFxy::/96[6],并将Ipv4组播组地址置于低32位。当Ipv4组播地址是一个由全球Internet编址中心(GINA)永久分配的组播地址时,组播前缀标识中x标记置为“0”,否则为“1”;当使用SSM时,组播前缀标识中变量x标记置为“3”。组播前缀标识中y按Ipv4组播前缀和标准草案RFC2365中定义的Ipv6域值的映射进行转换。Ipv6向Ipv4转换时,必须根据x和y确定地址类型,再从地址映射器中分配Ipv4组播组地址。注意,Ipv6的会话公告协议(SAp)地址必须转换为FF0y::2:7FFE形式。当Ipv4的组播会话地址在224.2.128.0—224.2.255.255内时,SAp地址一般为224.2.127.254;其他情况可参见标准草案RFC2974中的具体定义。
另外,组播协议转换器还向应用层提供回调接口链,满足应用层协议转换的要求。默认的应用层回调用于SAp报文的协议转换。
(4)地址映射器
地址映射器为Ipv4和Ipv6维护一个单播地址池和一个由Ipv4和Ipv6地址对组成的地址映射表。Ipv4地址池用于Ipv6节点在Ipv4域中的临时Ipv4地址,Ipv6地址池用于Ipv4节点在Ipv6域中的临时Ipv6地址。它们被通告给Ipv4/Ipv6单播路由器,以便发送给他们的报文能够被转发给网关及通过逆向路径转发(RpF)检查。
地址映射器涉及3类地址的分配:Ipv4组播组地址、Ipv4SSM源地址、Ipv6SSM源地址。
当需要分配一个Ipv6地址对应一个Ipv4地址(Ipv4源地址)时,地址映射器从地址映射表中选择一个合适的Ipv6地址返回;当没有一个合适的项对应Ipv4单播地址时,地址映射器从Ipv6地址池中选择返回一个Ipv6单播地址,并向地址映射表中注册一个新的项;当没有一个合适的项对应Ipv4组播地址时(Ipv4目的地址),地址映射器向表中注册一个包含Ipv4组播组地址和对应Ipv6地址的新项。Ipv4地址的分配与之类似。
(5)SNMp接口
SNMp接口分为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内部接口主要为内部模块与MIB交互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外部接口则为用户提供管理MTG的方法。用户可使用标准SNMp命令获知MTG的当前运行状态和动态更改部分的可调参数。
(6)MTG管理信息库
MTG管理信息库提供MTG运行所需的环境配置和记录MTG当前运行状态。
2.2MTG的工作流程
下面以一视频会议为例说明MTG的工作流程。
Ipv4中两名参与者F1和F2,Ipv6中也有两名参与者S1和S2。其中F1为会议的组织者。所有参与者都运行会话描述协议(SDR)或类似SAp的监听器获取会话信息。
MTG的Ipv4和Ipv6地址分别为202.112.25.214和3FFE:3206:1000::19D6。同时将MTG配置为Ipv6组播指定路由器。
参与者F1首先向224.2.127.254:9875公告会议信息,通知其他会议参与者使用224.5.5.5作为会话地址,并同时向Ipv4发送视频/音频流。
参与者F2通过SDR直接收到该SAp公告,并启动组播会议工具。此时F1和F2可以进行会话。
当SAp公告到达MTG,Mp4将其转交至MT,MT对其进行报头转换,源地址转换为MTG的固定Ipv6地址3FFE:3206:1000::19D6,宿地址为FF0E:0::2:7FFE。并调用应用层回调函数解析出组播会话地址224.5.5.5,然后从AM取得对应的Ipv6地址FF1E::224.5.5.5,在应用层上对其携带的信息进行修改。MT再将已转换的SAp报文转交给Mp6,将之发送到Ipv6网络。SAp第一次到达时,AM会更新映射表。
参与者S1和参与者S2收到SAp公告之后,发起MLD成员报告。Mp6收到MLD报告之后,转交给MT,MT将MLD报告转换成IGMp成员报告,通过Mp4向Ipv4发送成员关系报告,并加入224.5.5.5组。至此,4个参与者均加入组播会话。
Mp4接收到参与者F1发出的Ipv4组播报文,并转交给MT,MT对其进行报头转换,源地址转换为MTG的固定Ipv6地址3FFE:3206:1000::19D6,宿地址224.5.5.5转换为对应的Ipv6地址FF1E::224.5.5.5,再经由Mp6组播给参与者S1和参与者S2。Mp6接收到参与者S1和参与者S2发出的Ipv6组播报文,并转交给MT,MT对其进行报头转换,源地址转换为MTG的固定Ipv4地址202.112.25.214,宿地址FF1E::224.5.5.5转换为对应的Ipv4地址224.5.5.5,再经由Mp4组播给参与者F1和参与者F2。当参与者S1和参与者S2都退出时,Mp4不再向MT转交该组组播报文。
当不使用SAp时,会话地址202.5.5.5必须通过人工传达或Web公布等方法告之所有会议参与者。管理员或者被授权的终端用户通过SNMp外部接口注册202.5.5.5组播组,并取得Ipv6映射地址FF1E::224.5.5.5。Ipv6用户使用FF1E::224.5.5.5地址加入组播会话。
3结束语
要使Ipv4主机与Ipv6主机进行组播通信,必须做诸如转发器(在传输层)或网关(在网络层)之类的协议转换工作。
MTG在实现网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网关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网关对Ipv4组播的组成员及源的有效期不敏感的问题,可以通过使MTG同时成为Ipv4的组播路由器,而使MTG具有获知组成员状态的能力;对于网关中Ipv4只能访问给定前缀的Ipv6组,从MTG模型结构可以看出,在附加前缀的基础上,通过可管理的静态地址映射,消除了Ipv4对Ipv6的访问限制。
MTG还对网关方案未曾具体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标准草案RFC2365,加入对不同协议间组播管理域的映射;通过SNMp接口和扩展MIB,将网关的管理标准化。另外在底层实现上,MTG采用了逐级细化的处理流程,增加了可配置的网关的拥塞控制策略和报文调度策略,可根据QoS和流量控制要求对高速缓存中的报文进行可控调度。使用MTG,可以有效实现Ipv4-Ipv6组播互通。
Ipv6与流媒体传输在互联网的应用
当前,流媒体传输应用发展迅速,在Internet上传输流媒体的相关技术成为热点。但是,在Internet上传输流媒体存在着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Internet的无连接每包转发机制主要是为突发性数据传输设计的,不适合传输连续媒体流。而且网上信息的交互性,使网络中的信息传输量日益剧增,网络传输的瓶颈问题突出。当前的互联网络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于的协议是Ipv4,随着Internet用户和应用的不断增加,Ipv4已渐渐暴露出地址空间严重不足、数据传输缺乏质量保证、数据安全性难以保证和对组播功能支持有限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视频等流媒体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视频流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一定的数据丢失对视频播出的实际效果影响不大,但是多媒体视频流对网络传输延时和抖动比较敏感。为了在Internet上有效、高质量地传输流媒体数据,除了要进一步发展压缩、编解码技术以外,还应该考虑流媒体数据的网络传输质量控制、数据分发路径等技术。另外,随着社会各界对知识版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安全加密、数字版权管理等也成为Internet发展的重要技术课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ietf)为了更好地满足互联网络的未来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种新的ip协议——Ipv6,其特性包括:更大的地址空间;严格的继承性编址方式,更加容易实现地址的聚合;简洁的数据报头;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强制安全协议ipsec;“即插即用”的地址自动配置;更为灵活的组播方式;更好的扩展性。
传统的Ipv4网络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流媒体通信的要求,而Ipv6在流媒体传输应用方面的意义主要有:
(1)解决了地址容量问题,优化了地址结构以提高选路效率,提高了数据吞吐量,以适应流媒体通信大信息量传输的需要;
(2)Ipv6对Ipv4的最大革新之处在于对qos的考虑,对各种多媒体信息根据紧急性和服务类别确定数据包的优先级;
(3)Ipv6还加强了组播功能,即实现基于组播、具有网络性能保障的大规模视频会议和高清晰度电视广播的应用,这是只有高带宽、高性能的下一代因特网才能支持的典型应用,具有交互协同技术特性;
(4)Ipv6采用必选的ipsec很好地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
可以看出,Ipv6比Ipv4在服务质量、传输安全、数据组播等方面都有了改进。而这些都是与ip网络流媒体传输息息相关的。
服务质量
基于Ipv4的Internet从原理上讲服务质量(qos)是无保证的。文本传输、静态图像等传输对qos并无要求,但其它多媒体业务,如ip电话、vod、电视会议等实时应用,对传输延时和延时抖动均有严格的要求。
在Ipv4协议中,ip数据报头(见图1)包含了一个8b的服务类型(typeofservice,tos)字段。在tos字段中,包含了3b的优先权子字段(现在已被忽略)、4b的tos子字段和1b的保留子字段。4b的tos子字段分别用于表示最小时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和最小费用。在一个业务数据流当中,这个字段只能有1b置为1,如果没有比特位被置1,则表示这个业务数据是一般服务。在rfc1340和rfc1349中描述了所有的标准应用如何设置这些服务类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tcp/ip的实现应用都不支持和使用tos字段。
在Ipv6协议的数据报头(见图2)中,对8b的tos字段进行了调整。最早在rfc1883中定义了4b的优先级字段,可以区分16个不同的优先级。后来在rfc2460中改为8b的业务类别(trafficclass)字段,其目的是允许发送业务流的源节点和转发业务流的路由器在数据包上加上标记进行不同处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这个字段如何使用。另外,在Ipv6数据报头当中还有一个新的20b的流标签,用于标记某个业务数据流的ip包序列,以便路由器能够提供qos或实时服务。一般来说,在所选择的链路上,可以根据开销、带宽、延时或其他特性对数据包进行特殊的处理。但同样,流标签并没有表明qos的提供方式。
可以看出,Ipv6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Ipv4的qos问题,只是在Ipv4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扩充。为了更好地解决ip网络的qos问题,ietf提出了多种质量服务模型和机制,以满足流媒体等应用对qos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综合业务模型和差分业务模型。
综合业务模型
综合业务模型是根据数据包的ip源地址、ip目的地址、上层协议类型、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等进行预定分类,并利用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rsvp),给每个业务流(或连接)申请传输路径资源预留,以提供端到端的传输质量服务。
rsvp是综合业务模型的核心。用户可以给每个业务流(或连接)申请资源预留,要预留的资源可能包括缓冲区及带宽的大小。在传输路径上的每一跳都要进行这种预留,这样才能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rsvp是单向的预留,适用于点到点及点到多点的通信环境。除了rsvp以外,综合业务模型还包含三个组件用于提供整个qos业务:访问控制,它基于用户和网络达成的服务协议,对用户的访问进行一定的监视和控制,有利于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分类器,根据数据包的ip源地址、ip目的地址、上层协议类型、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等预定策略,将数据包分类放到不同的队列中等待接收服务;队伍调度器,它主要是基于一定的调度算法对分类后的分组队列进行调度服务,常见的调度算法有wfq、wf2q、scfq、vc、md-scfq、wrr等。
综合业务模型的特点是针对不同级别的服务提供相应的资源预留,需要质量保证的应用在传输数据前必须申请预留资源。它定义了三种级别的服务:保证服务、受控负载服务、尽力而为的服务。其优点是管理者能够根据源、目的、端口等制订严格详尽的服务保证策略,并能对数据流进行监视和控制,以防止其占用更多的资源,同时rsvp协议能够让路径消息识别组播流的所有端点,并发送路径消息给它们。它同样可以把来自每个接收端的revp消息合并到一个网络请求点上,该点可以让一个多播流在分开的连接上发送同样的流。其主要缺点是可扩展性差,因为rsvp要求端到端的信令,这也就意味着要求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所有路由器都支持所实施的信令协议。这在一个实际运行的运营商网络中几乎无法实现。
Ipv6与Ipv4在综合业务模型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以rsvp为核心协议。在Ipv4中,rsvp依照业务数据流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等信息制定相应的qos策略,而且要在传输路径上的所有路由器上实现这些策略。这意味着传输路径上的所有路由器都需要分析每个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等信息,这将会增加路由器的负担,另外,当数据量增大时,也会增加数据包的处理延时。Ipv6为rsvp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主要原因在于,在Ipv6数据报头信息中定义了专门的qos支持域,Ipv6对qos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流标记域,流标记基本上是按位产生的伪随机数,在一定的时间值内,源端不能重用流标记。流标记为0,指示这个包不属于任何流。Ipv6环境下的rsvp可以只依照数据包的流标记制定相应的qos策略,这将大大减小rsvp的开销,同时传输路径上每个路由器的处理负担也相应减小,使rsvp策略的实施更为简便。另外,当需要qos服务的数据流的生存期很短或者所需带宽很小时,rsvp的开销很可能大于数据流中所有包的开销,如果在Ipv4网络中采用综合业务模型,将得不偿失;而在Ipv6网络中rsvp的开销非常小,使得这种业务需求得到保障。
差分业务模型
差分业务模型是由综合业务模型发展而来的,它采用了ietf的基于rsvp的服务分类标准,抛弃了分组流沿路节点上的资源预留。它将有效地取代跨越大范围的rsvp的使用。差分业务模型区域的主要成员有核心路由器、边缘路由器、资源控制器。
差分业务模型利用Ipv4数据报头中的tos字段或Ipv6数据报头中的tc字段,并对8位tos或tc字段重新命名,作为ds字段,其中6位可供目前使用,其余2位以备将来使用。该字段可以按照预先确定好的规则加以定义,使下行节点通过识别这个字段,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处理到达输入端口的数据包,并将它们正确地转发给下一跳的路由器。在差分业务模型中,网络的边缘设备对每个分组进行分类、标记ds域,用ds域来携带ip分组对服务的需求信息。在网络的核心节点上,路由器根据分组头上的dscp(diffservcodepoint)选择所对应的转发处理。资源控制器配置了管理规则,为客户分配资源。它可以通过服务级别协定(servicelevelagreement,sla)与客户进行相互协调以分享规定的带宽。与综合业务类似,差分业务也定义了三种业务类型:最优的业务(premium),类似于传统运营商网络的专线业务;分等级的业务(tiered),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定制不同的业务等级;尽力而为的业务(beST-effort),类似于Internet中尽力而为的业务。
在差分业务模型中,可以认为Ipv6与Ipv4没有区别。
组播
在Ipv4网络中,数据传送方式有三种:单播、广播和组播。
单播(unicast)传输
指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建立单独的数据信道,发送者需要为每个接收者传送一份数据拷贝。如果一个发送者同时给少量的接收者传输数据,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有大量主机希望获得数据包的同一份拷贝时,这将导致发送者负担沉重、延迟长、网络拥塞。为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需增加硬件和带宽。
广播(broadcast)传输
指在发送者向网络内广播数据包,所有在子网内部的主机都将收到这些数据包。发送者向网络广播地址传送一份数据拷贝,则网络内的所有主机都会收到这份数据拷贝。
Ipv6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
Ip地址是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Ipv4地址和Ipv6地址。我们通常所说的“Ip地址”指Ipv4地址,它是给每个连接在Internet上的主机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惟一的32比特地址。Ipv4协议规定,每个互联网上的主机和路由器都有一个惟一的Ip地址以互相区分和互相联系。只有有了Ip地址后,网络中的主机才能向别的主机发送数据信息,也才能接收别的主机发送过来的数据信息。Ip地址的结构使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很方便地寻找某台主机并和它进行数据交换,使互联网才能成其为互联网,充当人们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因此Ip地址构成了整个Internet的基础,是互联网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为什么要从Ipv4升级到Ipv6
今天的互联网大多数应用的是Ipv4协议,Ipv4协议已经使用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的应用中,Ipv4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它也面临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危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首先,技术本身限制,Ipv4地址即将耗尽。Ipv4地址空间为32位,从理论上讲,可以编址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确切地说,共2的32次方个)。但为了便于管理,Ipv4地址采用A、B、C三类编址方式后,可用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数目大打折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用户急剧增长,Ipv4地址也即将耗尽。
其次,国家战略考虑,Ipv4时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Ipv4的发展中处于后进的状态,在国际上发言权不多,导致在Ip地址的供需上严重失衡。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美国一些大学和公司占用了大量的Ip地址,例如MIT、IBM和at&t分别占用了1600多万、1700多万和1900多万个Ip地址,而分配给像中国这么大国家的地址量还不如美国一个大学。不言而喻,中国应该是全球最需要Ip地址的国家之一,地址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所以,基于国家战略考虑,中国目前应该大力发展Ipv6技术和应用。
最后,业务发展需要,未来业务发展还需要大量Ip地址。前文提到,Ip地址是整个Internet的基础,所有业务的开展也必须基于Ip地址。除了基本的宽带上网业务,越来越多的业务和应用也日新月异地涌现出来,Ip地址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固定宽带方面,截至2009年3月底,中国电信固定宽带用户数为5303万户,占57%的市场份额。中国电信固定宽带用户年增长均在800万户以上,2008年净增900万户,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在移动业务方面,2010年1月份,中国移动新增GSM用户511.5万户,新增TD-SCDMA用户49万户;中国电信新增移动用户305万户;中国联通新增GSM用户80.9万户,新增WCDMA用户85.3万户。
2010年1月13日,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IpTV作为三网融合的杀手级业务,2010年用户数预计将达2千万户。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60亿人与人的通信扩展到250亿机器与机器的通信,物联网的兴起更是加大了人们对Ip地址的渴求。
如何满足新兴业务对Ip地址如此海量的需求?惟有Ipv6。
Ipv6技术优势
Ipv6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现存Ipv4网络的Ip地址枯竭和路由表急剧膨胀等潜在危机而制订的。Ipv6继承了Ipv4的优点,并根据Ipv4多年来运行的经验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功能扩充,在地址容量、安全性、网络管理、移动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Ipv6与Ipv4是不兼容的,但它同所有其他的TCp/Ip协议族中的协议兼容,即Ipv6完全可以取代Ipv4。从技术上,Ipv6相对Ipv4的优势主要有以下5个。
1.地址充足(从32位地址空间到128位)。
2.协议优化(简化报头提高处理效率,增加扩展报头,提高协议扩展性)。
3.即插即用(在主机终端侧做了优化,增强主机易于配置和可管理性,便于支持大量终端应用)。
4.安全性(把IpSec作为Ipv6扩展头内置,比如OSpFv3认证依赖于IpSec6)。
5.QoS(改进点在于增加流标签域)。
Ipv6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于没有“杀手级”应用,那么,具有上述技术优势的Ipv6除了Ipv4提供的传统业务,到底能带来哪些新的应用?
Ipv6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
多年来,在我国Ipv6网络发展缓慢,“商业应用匮乏”一直被业界认为是主要原因。国家层面希望在下一代互联网上争取更多的技术话语权,以及物联网的加速应用,使得Ipv6网络尽快落地成为可能。以Ipv6为技术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不但可以支持现有Ipv4网络上所提供的所有业务,还能充分支持丰富多样、个性化、无处不在的各种创新业务。
1.p2p业务。现今网络上,大部分应用采用的是“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只能在一个区域和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且由于地址有限,需要采用NAT等地址转换技术,地址经常变动。Ipv6有了足够多的地址,可以长期拥有一个Ip地址,实现了网络上所有设备的点对点(p2p)通信,Ipv6网络上的游戏真正实现了p2p世界。而且Ipv6的综合业务平台可以提供对安全、隐私和计费的保障,将会极大增强在线游戏的p2p特性,为用户带来实时互动沟通的真实体验,同时通过先进的技术、安全的保障为经营者创造价值并确保经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Ipv6拥有无穷尽的海量地址,除了有助于促进p2p业务模式的发展,更利于实现对称的实时的端到端的业务。这种模式伴随Web2.0,网格等新型应用可能给互联网带来全新体验。
2.家庭业务。Ipv6具备海量地址,允许海量终端接入,业务也可以实现永远在线,这就有利于开展家庭网络、网络家电、数字家庭、智能家居等业务。
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之后“家庭网络”的概念开始出现,但是Ipv4地址的稀缺,导致无法为所有信息家电分配惟一的Ipv4地址,只能利用诸如NAT、私有地址空间等技术来绕过这一限制,但复杂的设置和管理将严重阻碍用户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网络家电是Ipv6下一代网络的重要应用之一。所谓网络家电,指通过个人电脑、pDA等信息设备可对连接在家庭网络中的空调、电饭煲、微波炉、冰箱、电视、音响和照明设备等家用电器进行远距离遥控。为了推行网络家电标准,众多家电厂商正在开发面向Ipv6的多种网络家电产品,并进行多项网络家电的Ipv6实证实验。
数字家庭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各种家电通过不同的互连方式进行通信及数据交换,实现家用电器之间的“互联互通”,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从而极大提高人类居住的舒适性和娱乐性。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电脑娱乐中心、网络电话、网络家电、信息家电以及智能家居等,都是数字家庭的体现。
3.物联网。物联网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其应用将给零售、物流等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由于Ipv6的地址空间巨大,对于RFID来说非常适合,Ipv6的大量地址可以实现为每一个RFID分配一个地址,这在地址资源相当匮乏的Ipv4来看是难以想象的。
Ipv6发展演进建议
Ipv6的引入被认为是解决Ipv4地址耗尽的根本和直接的解决方案,但Ipv6在实际引入上进展缓慢,本质上在于Ipv6还没有带来新的商业机会,而只是解决现有的地址问题,而现有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基本可以满足运营商的实际部署需要,替换Ipv6的推动力不足。目前Ipv6产业链发展尚不平衡,在终端用户—网络—业务的Ipv6产业链条中,各相关角色都没有足够动力去单独推动Ipv6发展,并且网络两头的终端、业务也是目前Ipv6发展的最短板,但也是被用户接受的核心环节。这都是目前Ipv6发展面临的困难,因此,Ipv6发展任重而道远。
业界需要从整个产业的角度去考虑Ipv6演进的各种影响,从目前的网络发展经验来看,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核心因素。
1.用户因素。Ipv6是对Ipv4完全不兼容的新一代网络层协议,在引入后要求对现网影响降低到最小,对用户要求不感知。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类似于pSTN网络改造,核心变了,但业务没变,用户使用习惯上没有任何改变,这样的网络改造是用户可接受的,是易于推广的网络演进方式。另外,新发展的Ipv6用户不能在访问原有的Ipv4业务上存在限制,体验不能有大的降低,甚至在体验上要使用各种商务策略提高Ipv6用户的体验,这样才能引导Ipv4用户向Ipv6迁移。日本NTT在这里有较为成功的业务发展经验,从发展全新的Ipv6业务品牌,把提升全面的业务体验和Ipv6的紧密结合,到包装下一代网络的理念上,给终端用户形成Ipv6的下一代全新业务体验的概念,从而成功地推进了Ipv6的规模应用。
2.业务因素。Ipv6和Ipv4是完全不兼容的协议,在Ipv6的部署上需要考虑这个关键问题。Ipv6的初始部署业务选择上,为了避免因兼容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宜采用从封闭型业务切入,如IpTV。封闭型业务互通性要求不高,没有和现存的Ipv4体系交互的要求,可以降低早期部署Ipv6的难度,易于快速部署,对于Ipv6引入早期,积累Ipv6运营经验,是较为合适的切入业务选择。
3.网络因素。Ipv6的网络部署上,需考虑端到端实施,网络各个层面的组网和设备在网络架构、技术选择、设备能力、厂商组成、Ipv6支持能力等方面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综合考虑Ipv6的可演进方案。为了减少对现网的影响,在成本可接受的前提下,早期部署上可考虑新建专网或专用设备,如采用独立的Ipv6网关接入Ipv6用户,这样既可以避免Ipv6早期部署上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对现网业务的冲击,也可以避免一次性升级所有的现网设备支持Ipv6,造成的短期改造成本过高难以实施,并且可以在新网络新设备上采用独立的维护管理人员,避免Ipv6引入初期Ipv6技术人员的短缺问题。
4.成本因素。Ipv6的引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该慎重考虑引入的时机和节奏,这需要权衡改造和升级的综合成本。过早地切入Ipv6,就必然要承担和周围环境互通的成本;过晚地切入,会造成网络迁移的总成本的增加。所以,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地将所有的网络改造替换为支持Ipv6的设备是不可取的;网络不能切入Ipv6,使得Ipv6实际商用过程滞后,这也是不可接受的,Ipv6的引入必须从成本维度把握引入的节奏。
Ipv6的演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Ipv6的平滑演进需要综合考虑网络端到端各个层面的水平维度,也需要综合考虑用户、业务、网络、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垂直维度,通过合理的规划,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完成网络Ipv6演进的各个组成部分。
关于IPv6,电子元器件资料就介绍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