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普适计算标签。通过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RFID标签还可以感知物联网节点处物品或环境的温度、湿度及光照等状态信息,并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这些信息及其变化传递到计算单元,提高环境对计算模块的可见度,构建未来普适计算的基础设施。
(4)移动支付标签。RFID移动支付通过在手机终端与POS终端间采用短程通信方式进行交易,既可采用手机话费支付交易金额,又可采用SIM卡绑定银行账户由银行处理交易。RFID移动支付是RFID产业与电信业相互融合的产物,现阶段主要有Felica、NFC、DISIM和RF-SIM 4种应用方式。其中RF-SIM是一种基于SIM卡的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将RF模块镶嵌在SIM卡内,SIM卡用于正常的手机移动通信、鉴权,与手机建立物理连接。RF-SIM卡支持市面上所有手机,是一个可代替钱包、钥匙和身份证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5)防伪标签。传统防伪技术如物理防伪、生物防伪、结构防伪、条码和数码防伪等由于不具备唯一性和独占性,易复制,不能起到真正的防伪作用。RFID技术防伪具有绝对性的优势,因为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无法修改和仿造。此外,RFID防伪技术还具有无物理磨损、读写器物理接口安全性高、标签数据可加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相互认证等特点,所以基本上无法完全仿制,从而起到杜绝伪造之功效。目前,RFID防伪在证件管理、门票管理、电子车牌、酒类防伪、艺术珍品防伪等领域已逐步得到应用,且呈扩大趋势。
1.5 标准问题研究
当前,国际上与电子标签相关的通信标准主要有:(1)ISO/TEC18000标准。(2)EPC标准、(3)DSRC标准。(4)UID标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和机构均在积极制订与RFID相关的区域、同家或产业联盟标准,并希望通过不同渠道提升为同际标准。各标准体系均按照工作频率划分为多个部分,它们之间并不兼容主要差别在于通信方式、防冲突协议和数据格式三个方面。2008年1月,欧盟FP7项目组出资赞助举办全球RFID通用性标准论坛(GRIFS),旨在通过加强协作使RFID标准在全球取得最大程度的一致。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电子标签的各种标准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如用于高频13.56 MHz的ISO/IFC15693标准已经成为ISO18000-3标准的一部分,EPC GEN2标准也已经成为ISO18000-6C标准。就目前而言,美国、欧盟及其他国家分别采用各自不同的标准,由于利益难以协调,标准的统一尽管迫切,但过程仍较为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