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植行业。供应商要贴近行业发展实际,依据行业用户现实基础,量身定制分阶段、能落地,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深耕细分行业,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技术诀窍,提炼总结形成标准,推动成熟解决方案链条式复制。

要提升能力。供应商要加强对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突破工业协议,控制系统等瓶颈限制,不断提升解决方案水平,积极布局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利用平台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推动解决方案模块化和产品化。

要融入生态。供应商要利用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平台,强化与装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用户企业的上下游协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展开与金融、教育、市场等资源要素的全方位对接,促进智能制造集群式发展。

要放眼国际。供应商要有开放的视野和系统的眼光,要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其在咨询规划、方案设计、集成实施和运维服务全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同时与本土实际相结合,为智能制造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发挥联盟作用培育和壮大供应商队伍

据联盟秘书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建军介绍,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发展良好,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14年时,只有不到500家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这个数字现在达到了3000多家。其中还涌现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据统计,目前大概有43家10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而且在行业方案、整体设计,以及整套设备的集成、工业软件集成等领域里都有这样一些龙头企业。在汽车、水泥等细分行业,一些供应商能够提供完整的专业解决方案。

“总体来看,目前我们系统供应商的能力基本可以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杨建军说。

联盟自2016年底成立以来,在工信部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会员从最初的53家企业,增加到现在的433家,在辽宁、东莞、河南、北京、天津、重庆等地成立了6个分盟,在建材、纺织、电力、船舶、汽车等5个行业设立了分盟,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开展供应商的培育。为了提升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联盟编制发布了供应商规范,先后遴选出140家符合规范条件的优质供应商。

为了加强系统集成经验的固化,推动应用落地,联盟先后制定了15项联盟标准;联盟还派出了270多个人次的专家团队,到9个省市、3大地区的151家企业进行现场诊断,一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改造升级的方案经验,也让供应商从一线了解制造企业的需求。

在总结了近年来联盟取得的成绩后,杨建军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对智能制造的一些理念认识仍然不足,在上马新技术、投入资金时比较谨慎,缺乏一定的规划和具体的方法,加之信息不对接,供需双方很难达到一致共识;可推广方案较少,现在很多供应商就是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忙于应付工程项目的交付,还有资金、人才的缺口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