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底,我国芯片设计企业达到1780家,并且培育出巨大的产业规模为国产EDA软件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吕芃浩说,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领域的出现,同时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的EDA技术,可将我国EDA技术与国际差距大大缩小。

上海复旦微电子总工程师沈磊也感叹,“以前集成电路的论坛,讲的多是设计、工艺方面最多加上装备,材料稍微带一带,EDA几乎没有了,但今年以来明显感受到越来越重视EDA”。

痛点:

市场规模有限,企业难有投入动力

基于国产替代而创造了产业发展机会,但半导体是一个资金、技术和人才门槛都非常高的行业,要想发挥EDA软件在半导体产业“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面临诸多痛点。

对比国际三大厂商来看,EDA更是靠研发投入砸出来的。据国信证券,Synopsys 和 cadence 两大巨头为了维持行业地位和紧跟技术发展,其研发费用分别高达 35%、40%,研发占比远高于同行。

更关键的是,花费巨大力气研究出来,市场在哪里?北京大学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执行主任罗国杰就指出,尽管EDA归类于与生产制造、材料并列的半导体技术,但EDA市场很有限,从商业驱动角度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应用企业也同样有担心,这就面临着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对不少长期使用国外软件的公司而言,不敢轻易尝试国产软件。

吕芃浩认为,软件应该在使用中不断提升,国内EDA厂商都比较缺乏PDK(工艺设计套件)基础,EDA 企业和国际先进晶圆厂的合作较弱,国内晶圆厂提高自身的制造技术水平有限,难以针对先进工艺设计、改良 EDA 软件。

也就是说,EDA软件背后,与生产制造紧密结合,而且在使用中不断更新,长此以往,合作伙伴也越来越少,技术越来越落后,陷入恶性循环。

吕芃浩还指出,很多中小企业对版权、知识产权的意识较差,盗版猖獗,对国内EDA的迭代没有好处。“企业千辛万苦开发出了软件,一遇到盗版就前功尽弃。”有企业家反映。

这个问题也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8月,在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就提及,聚焦材料、EDA、设备等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同时,探索建立软件正版化工作长效机制。

破题:

或将建专门实训产线,培养实操性人才

尽管发展集成电路还面临不少难题,但在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少军教授看来,资金并不是核心问题,最难的有三点,一是战略决心,二是顶层设计,三是人才团队。其中,人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