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EDA 研发崛起策略:一、,目标定位整套 EDA 工具,国内各厂多样化合作,在研发上加大投入,积极扩展待开发领域,满足下游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多样化需求;二、在现有从数据到模型再到仿真的一个完整闭环,并在机器学习、算法、数据挖掘上国内技术和国外并无太大差距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数据驱动设计绕开传统大公司的限制,这是实现本土 EDA 崛起又一策略。

3.2.2 人才短缺、投入不足

我国约有 1500 人的 EDA 软件开发工程师,但在本土 EDA 公司和研究单位工作的工程师只有 300 人左右,其他大部分都是在三大巨头工作。而放大到全球,对比于 Synopsys 7000 多的研发人员(当中有 5000 多从事 EDA 的研发),这个差距更是明显。

在研发投入上面,国产 EDA 与三巨头相比也差距明显。据半导体行业观察资料显示,本土 EDA 企业龙头华大九天,过去十年间所投研发资金也只有几个亿,而 Synopsys2018 近一年的研发投入约为 10.8 亿美元,Cadence2018 年的研发投入约为 8.7 亿美元。

3.2.3 市场培育较难,市场拓展周期较长

目前,EDA 市场被三巨头垄断,国产 EDA 生存环境十分狭小,即使能够研发出全套的 EDA 工具,在短期内也难以与三巨头企业的产品抗衡。国产 EDA 缺乏市场,反作用于 EDA 的研发,造成恶性循环。

目前国际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限制仍在继续,这给我国的 IC 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国产 EDA 公司化危为机,市场生态迎头赶上,是实现国产化替代、产业自主可控的重要一步。

3.2.4 缺乏与先进工艺的结合

EDA 是设计和工艺对接的纽带,而国内 EDA 厂商与先进工艺结合比较弱。

一方面,三大 EDA 公司有天然优势,在新工艺开发阶段与全球领先的晶圆制造厂进行全方位合作,因此对工艺理解很到位。国内 EDA 厂商只能在工艺开发完以后拿到部分数据,无法接触到先进工艺的核心部分,难以针对先进工艺设计、改良 EDA 软件,造成与三巨头的客观差距。

另一方面,国内在 PDK 方面不足,对国产 EDA 发展不利。EDA 工具与工艺结合的重要支撑是工艺设计套件(PDK),PDK 开发非常复杂,需要较大投入,目前国内 EDA 厂商都比较缺乏 PDK 基础,这与中国整个半导体生态不够成熟直接相关,需要半导体行业整体的进步。

       责任编辑:tzh

关于EDA,IC设计就介绍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