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质疑。但我们需要提醒质疑者注意的是,京东方的5.5代线早在2014年就建成了,比柔宇科技足足早了4年,当时在业内和国内厂商中都是相当超前的,自然建线成本高企,至于产能,鉴于当时使用OLED屏的智能手机及其他设备相当少,所以产能低也属于正常。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京东方的主力是6代线,5.5代线基本上已经走在被淘汰的路上。

为了更加公正,或者避免业内认为我们可能对于柔宇科技的偏见,我们将柔宇科技的类6代线,按照业内的标准破例归入6代线来再比较下,看看柔宇科技的实力如何?

同样是上述国内主流OLED显示面板企业,已经建成6代线的包括京东方(2条)、深天马(1条)、华星光电(1条)、维信诺(1条)、和辉光电(1条试生产).投入建线成本及产能分别为京东方2条线合计为930亿元(月产96K);深天马为265亿元(月产37.5K);华星光电为350亿元(月产45K);维信诺为300亿元(月产30K);和辉光电为272.78亿元(月产30K)。

从绝对产能看,柔宇科技的月产量仅为15K,是具备6代线国内厂商中最低的。而我们前面说过,产能与良品率和市场需求这两个因素息息相关。所以,无论是哪个因素,还是两个因素叠加,都证明柔宇科技在上述厂商中竞争力的羸弱。

至于投资建线成本的优势,我们姑且简单粗暴地以每百亿元投入的产能看,京东方为10.3K;深天马为14.1K;华星光电为12.9K;维信诺为10K。相比之下,柔宇科技为13.6K。由此不难看出,即便是如此简单粗暴的计算(毕竟产能和良品率及市场需求才密切相关),柔宇科技在所谓的建线成本上也未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甚至不及深天马。

产品:2C or 2B实际表现均与所说大相径庭

作为柔性显示面板企业,落地的最终产品无非是两种模式,一种是采用自家柔性屏生产直接面向用户的各式产品,最典型的就是智能手机,名曰2C模式;另外一种则是让产业内的合作伙伴,例如对于智能手机产业而言就是终端厂商,采用自己的柔性屏,称之为2B模式。对于柔宇而言也是如此,而且这两种产品商业模式也得到了柔宇的认可,也是这么做的。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以2018年11月柔宇科技发布的号称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为例,其第一批预售早在2018年11月11日之前就已在官网启动,预售模式采取了预付定金和全款支付2种不同方式,并提供了全款用户的优先发货权。产品分为3种配置,包括6GB+128G、8GB+256GB和8GB+512GB,分别售价8999元,9998元和12999元。

与在其之后发布的三星Galaxy Fold及华为Mate X折叠屏手机相比,无论是在发售上市的时间,还是价格上,柔宇科技的FlexPai都具有优势,但最终销售的结果却是与三星和华为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