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存储有别于通用服务器是个高门槛的产业,哪怕经历了三十年发展,专业存储厂商也屈指可数。正因其专业性,存储设备从诞生以来都是以专用设备的形态出现。后来随着分布式存储的发展,“软硬解耦”的概念开始出现,并被越来越多的提及、放大,甚至一度成为“政治正确”。
谷歌等互联网企业作为分布式存储的最初提出者和实践者,习惯于采购通用硬件,自己开发和维护软件,由此形成了分布式存储“软硬解耦”的历史事实。软件厂商看中了数字化转型下企业存储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但因自身硬件能力的缺失,选择沿袭“软硬解耦”的模式以拉低进入门槛,成为企业市场上“软硬解耦”的推行者。芯片与服务器厂商则因“软硬解耦”将消耗大量服务器,同时带动对CPU的需求,作为主要受益者也乐于扩大“软硬解耦”的影响。
分布式存储产业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和洗礼,也到了回归本质、重新洗牌的时候——当踩了太多兼容性、性能、可维护性的“坑”后,市场自己会作出选择。实际上,就连始作俑者的互联网企业也都开始通过自研或并购尝试拥抱“软硬一体”,因为他们发现即使有着出众的软件能力也需要高性能的硬件来匹配。
可以预见,以OceanStor分布式存储Pacific系列的出现为分水线,分布式存储的硬件竞争力构建将日益成为主流。未来那些具备软、硬件和服务综合能力的厂商将会长期且更好地生存下去,只能提供纯软件的厂商则处境堪忧,亟需改变。
(责任编辑:fqj)
关于存储技术就介绍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