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仍需充分确定各自的商业模式,一种选择是向第三方提供共站基础设施,以满足 Google、Amazon 和 Microsoft 等公司的需求。然而,云从业者已经在构建自己的边缘基础设施(或使用第三方供应商的设 施),同时许多小型企业和铁塔服务商也正在开发自己的边缘计算解决方案,通常是相互协作,即不仅提供物理空间和硬件,还提供业务服传统上关注网络功能/能力的基础设施与更关注计算和存储性能的 基础设施之间存在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这可能加剧边缘生态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竞争。
除了本地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关注和规定以外,确定边缘位置的关键因素还包括特定业务或应用所需的时延水平,以及实时或近实时处理和分析的需求。一些运营商表示,在选定的主要城市部署有限的边缘设 备,可以让整个覆盖范围的时延控制在20ms。然而, 为保障关键业务的网络时延不超过5ms(理论上通过 5G是可以实现的),必然需要更广泛地部署边缘节点。为了证明所需的大量增资是合理的,又牵扯到特定用例和商业模式的问题。 要部署边缘基础设施,就需要大量投资,但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仍然较为模糊的情况下,要确定这种投资是否合理是对运营商的一个挑战。
从边缘互联到全虚拟化 5G 网络,可能需要协同考虑经济和战略因素。两者都需要更分散的处理能力,而要实现 5G 超低时延的潜力,则需要算力靠近设备。
边缘计算的发展可能分多个阶段,而我们目前正在经历边缘部署的初始阶段。随着需求和应用场景的发展,区域和城域数据中心已经在许多市场得到更广泛的建设,并逐步向更多边缘位置转移。
随着计算向边缘发展,一些实际存在的挑战亟待解决,尤其是目标站点更具挑战性的时候,比如迁向信 号发射塔而非企业站点。这些挑战包括供电、安全、 业务保障和缺乏具备适当技能的现场工作人员。讽刺的是,这些同时也是导致公司将其服务器和软件从自有的、本地的数据中心迁移到远程服务器群的原因。
虽然目前有一些举措来应对这些挑战,但这可能会成为实现完全分布式、真正本地化的边缘基础设施的最大障碍。但同时,它也可能是电信运营商 (拥有大量驻地工作人员和一系列安全的物理站点) 能够获取明显竞争优势的领域。
中国边缘计算:为全球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一)边缘计算发展势头在中国生态中日渐强劲
虽然边缘计算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两年来进展更加明显,使得中国在试点、早期部署和生态合作方面领先于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
边缘计算试点和项目展露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