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创新质量上关键就是三个词:专心、专注、专业,这使得它的质量不断地提高,使得它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发扬。中国呢因为他的起点不一样,他的条件不一样,所以他一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以价格取胜,所以他必须考虑成本,所以他的成本意识很强,而且他还要以速度取胜。他忽略了另外两个东西:质量和创新。人家说质量,我们说质量马马虎虎就行了;人家说创新,我们叫COPY式创新。当然再过三十年,中国的制造肯定会超越德国,但这个时候,专心、专注、专业是根本。

如果说痛点的话,我想说首先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对制造企业来讲,你是长期战略还是短期战略。但是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讲,过去我们基本都是短期战略。就是睡一觉,明天我就能变得很富有,或者能创造很大的业绩。这样的战略目标就促使我们所有都是短期的:从研发到维护到团队建设都是,他没有人去研发,他一味地依赖供应商帮着去做,他这种就是短期战略选择造成的问题,如果中国的制造业能从长期出发,从基础开始,多做一些标准化的东西,多做一些可以继承的东西,可以积累的东西,我觉得中国的制造业一定可以发挥我们的长处。因为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已经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我们从中国制造的价格低廉、品质低劣的这样一种境地,走向了价格优势,性能弱势的这样一个地步,所以我们在战略选择上应该做一个长期的打算。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应该从教育上去培养一种文化,就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文化,而不是一种“差不多”的文化。因为你只有抛弃这种“差不多”文化,你才能建立起一套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规范的工艺流程。我举一个例子,大家怎么看待这个流程问题:在我们中国制造业往往在制定流程上有问题,老板说,你去帮我制定一个流程,两天就要制定出来一个流程。制定出来以后呢,没有人遵守,因为管理层、老板几乎每天都在改流程。而在欧洲企业,他制定一个流程往往就需要一个长远的考虑,有多少人参加,一旦制定了以后,没有人敢去打破流程,这就是一种规范。

我们一直在发愁我们应该怎么赶上德国人的发展,德国人的发展那么好。我就讲一个现象,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买房子,我们一直在装修,过两年觉得不好看又装修一遍,再过两年又装修一遍,或者实在不行 就把它扒掉。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在装修的时候没有在做规划,不去做长期的打算,我们在不断地重复这种浪费,如果将来我们的中国的企业能去做长期的战略的选择,能够长久地规划,我们的工程师也学会规划,那么我们的未来将非常美好。

最后我想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的变革,我们骑在时代的浪尖上,所以我们很幸运。虽然和欧洲的企业相比,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未来的下一代一定会做的比我们更好。另外,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不足就不去做事情,我们必须做一个参与者,必须尝试去改变,用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用一种长远的思维方式去改变它,从教育开始,从长远的方式去参与改变,我们的自动化支持下的制造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认为德国或者说欧洲的工业基础特别好,他们的制造业特别发达,然后我想说的是,强大的制造业会造就强大的自动化技术。正因为德国的工业基础好,制造业强,才有这么强大的自动化技术。我们可以看一下,在市场上有很多的德国企业,包括倍福,还有菲尼克斯、西门子,当然也包括贝加莱也是属于德语区。德国人的思维很有逻辑,包括西门子。就是说强大的制造业技术会造就强大的自动化公司,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德国的OEM用户自己的研发能力很强,这是和我们中国有差别。比如说我有一个客户在中国,他要用我倍福的系统去编他的应用程序,往往需要我的工程师去帮他编程,他对我的依赖很大。但是我问了我的德国的同事,他们说不需要我们介入,他们自己就会去编,他用我们TwinCAT平台软件自己就去编了,这对我们自动化厂商没有那么大的依赖性,这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的一个体会。

另外,德国人的工业环境包括工厂的环境比较好,比如说干扰比较少,还有电压比较稳定,最重要的是,他的控制柜也做的比较好。控制柜抗干扰的能力比较强,接线接的很好,等电位做的很好,所以他的抗干扰的能力就比较强,所以我们跟客户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个问题,客户说这是你的问题,你看这个模块坏了,但是我们德国人经过检测之后认为这个模块被击穿了以后是因为你的控制柜接地绝缘没做好而造成的。所以往往产生一个矛盾,他们说我们是质量有问题,我们说你们的控制柜的设计有问题,这是我碰到的具体问题。有时候跟客户有一点争议。

还有就是,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这一块不用多说了,我们中国制造呢可能差不多就行了,包括我们的风电大客户,他一年做几千台的风机,但他的控制柜也不一定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