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的内容都包括哪些内容

设备维修是指通过修复或更换磨损零件,调整精度,排除故障,恢复设备原有功能而进行的技术活动,其主要作用在于恢复设备精度,性能,提高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保持生产能力。设备维修的基本内容包括:设备维护保养、设备检查和设备修理。
一、设备维护保养
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是保持设备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安全运行,包括及时紧固松动的紧固件,调整活动部分的间隙等。简言之,即“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十字作业法。实践证明,设备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维护保养的好坏。维护保养依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分为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三级保养等。
日常保养,又称例行保养。其主要内容是:进行清洁、润滑、紧固易松动的零件,检查零件、部件的完整。这类保养的项目和部位较少,大多数在设备的外部。
一级保养,主要内容是:普遍地进行拧紧、清洁、润滑、紧固,还要部分地进行调整。日常保养和一级保养一般由操作工人承担。
二级保养。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清洁、润滑、局部解体检查和调整。
三级保养。主要是对设备主体部分进行解体检查和调整工作,必要时对达到规定磨损限度的零件加以更换。此外,还要对主要零部件的磨损情况进行测量、鉴定和记录。二级保养、三级保养在操作工人参加下,一般由专职保养维修工人承担。
在各类维护保养中,日常保养是基础。保养的类别和内容,要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加以规定,不仅要考虑到设备的生产工艺、结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等具体情况和特点,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工业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维修习惯。
二、设备检查
设备检查,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测量和校验。通过检查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况,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的隐患,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缩短修理时间。
检查按时间间隔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日常检查由设备操作人员执行,同日常保养结合起来,目的是及时发现不正常的技术状况,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工作。定期检查是按照计划,在操作者参加下,定期由专职维修工执行。目的是通过检查,全面准确地掌握零件磨损的实际情况,以便确定是否有进行修理的必要。
检查按技术功能,可分为机能检查和精度检查。机能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各项机能进行检查与测定,如是否漏油、漏水、漏气,防尘密闭性如何,零件耐高温、高速、高压的性能如何等。精度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实际加工精度进行检查和测定,以便确定设备精度的优劣程度,为设备验收、修理和更新提供依据。
三、设备修理
设备修理,是指修复由于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精度劣化。通过修理更换磨损、老化、腐蚀的零部件,可以使设备性能得到恢复。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是设备维修的不同方面,二者由于工作内容与作用的区别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应把二者同时做好,以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1、设备修理的种类。根据修理范围的大小、修理间隔期长短、修理费用多少,设备修理可分为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三类。
(1)小修理。小修理通常只需修复、更换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调整设备的局部结构,以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到计划修理时间。小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多,工作量小,每次修理时间短,修理费用计入生产费用。小修理一般在生产现场由车间专职维修工人执行。
(2)中修理。中修理是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修理或更换部分主要零件与基准件,或修理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同时要检查整个机械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的间隙,校正设备的基准,以保证机器设备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中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较多,工作量不很大,每次修理时间较短,修理费用计入生产费用。中修理的大部分项目由车间的专职维修工在生产车间现场进行,个别要求高的项目可由机修车间承担,修理后要组织检查验收并办理送修和承修单位交接手续。
(3)大修理。大修理是指通过更换,恢复其主要零部件,恢复设备原有精度、性能和生产效率而进行的全面修理。大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少,工作量大,每次修理时间较长,修理费用由大修理基金支付。设备大修后,质量管理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使用和承修单位有关人员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送修单位与承修单位办理交接手续。
2、设备修理的方法
常用的设备修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1)标准修理法,又称强制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寿命,预先编制具体的修理计划,明确规定设备的修理日期、类别和内容。设备运转到规定的期限,不管其技术状况好坏,任务轻重,都必须按照规定的作业范围和要求进行修理。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有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但有时会造成过度修理,增加了修理费用。
(2)定期修理法,是指根据零件的使用寿命、生产类型、工件条件和有关定额资料,事先规定出各类计划修理的固定顺序、计划修理间隔期及其修理工作量。在修理前通常根据设备状态来确定修理内容。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有利于采用先进修理技术,减少修理费用。
(3)检查后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部件的磨损资料,事先只规定检查次数和时间,而每次修理的具体期限、类别和内容均由检查后的结果来决定。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修理计划性较差,检查时有可能由于对设备状况的主观判断误差引起零件的过度磨损或故障。

机械设备维修的内容简介

本书从我国现行维修的工作的实际水平出发,除继承了维修工艺的主要内容外,考虑了维修科学的发展趋势,加强了维修理论的基础部分,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内容和技术,注意了通用性、实践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具有实用、简明的特点。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为维修的基础理论,后半部是维修实践,重点介绍了常用的几种修复工艺。

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哪些工作内容及作用

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是为了正确使用和及时维修设备以充分发挥其效能,收集编制并组织贯彻各种维修技术文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其猹为提高企业维修技术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如下:
(1)技术资料的管理
技术资料的内容包括:设备说明书、设备易损件图册、设备制造图册、修理工艺资料、修理工艺装备图样资料、设备改造有关资料、设备维修技术信息等。所有的技术资料均应分类编号,建立账册卡片,并由技术资料室统一管理。技术资料室应建立技术资料借阅、查阅的管理办法。使这些资料能在设备维修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修理图册的编制
设备修理图册(含表格)是设备维修专用技术资料的汇编,它包括:
1)设备主要特性示意图,传动路线示意图,轴承位置图,电气、液压、润滑系统图等。
2)整机、部件、组件装配图。
3)备件、易损件图样。
4)标准件明细表,外购件明细表。
5)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及代用品明细表。
(3)工艺规程和技术条件
主要内容有:
1)修理工艺规程,包括整机、部件和组件的拆卸、装配工艺和修复工艺,零件修理工艺,工艺装置和非标准设备的明细表和图样等。
2)配件制造的工艺规程,包括工艺装置的明细表和图样等。
3)各种技术条件,包括零件分解鉴定技术条件等,装配技术条件以及试验技术条件等。维修的技术管理工作,除了上面介绍的内容以外,还有零件修复及合理选择代用零件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项工作。
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的任务:
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是提高设备维修技术和设备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其主要任务是:
1)采用最适宜的维修技术,努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维修水平和工作效率。
2)制定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确保设备维修和改进工作质量,缩短停修时间,降低维修费用。
3)制定各种维修技术标准和规范,积累设备技术资料,建立设备维修技术档案。
4)为设备的技术改造及新设备的选型提供可行性分析方案。
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的作用:
维修技术管理是点检制、定修制等其他各制的技术支撑,特别是点检制的四大支柱之一,为点检的顺利推进和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明确了进行点检作业、维护保养及检修质量的四大标准即:维修技术标准——机、电、仪三大专业使用标准;点检标准——机、电、仪三大专业使用标准;给油脂标准——各种设备使用的专用标准和油脂使用标准;维修作业标准一一各种专业设备和专项项目的检修标准化工时工序表。为点检作业管理、定日年修工程管理等,规定了相应的标准化程序。

设备维修资料设备维修资料哪些管理内容

设备维修资料哪些管理内容

设备维修资料的管理:
1、设备维修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设备维修技术资料的管理。
2)编制设备维修图册。
3)编制设备的典型修理工艺规程。
4)制定各种维修技术标准。
2、资料室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资料人、出库及借阅手续。
2)按有关人员的申请及时提供复制的资料,以满足维修工作的需要。
3)重要的独本资料一般不外借,只允许在资料室阅览。
4)过期不归还的借阅资料应索回。
5)建立资料的换新、复制、报废等制度。
6)建立资料账、卡并定期清点,做到账、卡、物一致。
7)做好防火、防潮、防蛀虫等工作。
设备维修资料包括报修单、事故记录、中大修工程记录、更新记录等。设备维修资料大体分为以下三种:原始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和成果数据。这些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情况。

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的基本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有以下主要内容:

(1)设备维修用技术资料管理。

(2)编制设备维修用技术文件。主要包括:维修技术任务书、修换件明细表、材料明细表、修理工艺规程及维修质量标准等。

(3)制定磨损零件修、换标准。

(4)在设备维修中,推广有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维修技术水平。

(5)设备维修用量、检具的管理等。

设备维修资料哪些管理内容、设备维修资料,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