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物联网应用需在这三方面加大解决力度

加快人的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规范制定

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集成了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是典型的智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正常应用环境下可以达到近乎100%的识别率;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密码、支付密码,企业的考勤打卡,社区楼宇门禁,新零售商业的顾客识别,铁路、民航等的乘客识别,酒店的入住登记等场景,并且被大量的手机APP所采用。这不仅提供了便民利民服务,也为公共服务场所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脸、指纹、虹膜等是人的不变的生物特征,作为“行走”的人体密码,用来证实自己的身份,既方便又安全可靠。但是,目前许多采用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服务的经营者、技术公司,都是通过自行采集用户的这些特征信息,建立了自己的用户生物特征信息库,甚至不经过用户授权,运用面部图像分析技术私自对用户的情感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运用于营销活动之中。人脸等生物特征是个人的隐私信息,不同于其他数字字符密码可以被修改重置,“人体密码”是无法重置和修改的,因此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其后果难以想象。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目前生物特征信息采集的乱象,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