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造大国地位还能坚挺多久?

2009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并成功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同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也达到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

时过境迁,眼下在中国雇用一名工人的花费,在泰国可以雇用1.5名工人,在菲律宾可以雇用2.5名,印尼可以雇用3.5名。中国劳动力成本廉价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调鼓吹“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客观上要求其采取能够促进国内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缩小外国竞争者的成本优势,以增强其制造业吸引力。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和正在采取的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的措施包括:对海外生产迁返回国的公司予以税收优惠刺激,对没有迁返回国的公司征收惩罚性税款;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以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改革医疗保险,降低医疗保险成本;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成本;实施节能计划,降低能源成本;鼓励创新投资,促进技术扩散,降低开发新技术的风险,确保美国企业致力于设计和生产技术含量高且为世界客户所需要的产品。

与此同时,近30年来几乎顺风顺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中国制造业,却遭遇高端技术与低端成本的夹层式压力。当作为传统优势的廉价劳动力不复存在,中国还有哪些优势继续维持传统制造大国地位?

3D、4D打印下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3D打印的出现,4D打印的到来,无论对于有着“再工业化”需求的欧美国家,还是要保住传统制造优势地位的中国来说,都是一缕希望的曙光。

首先,随着3D技术的到来,社会制造对产业工人需求的减少将迅速体现出来,人力不再是稀缺资源。只要有一台打印机,在哪里都可以生产。如此一来,智力成本的附加值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进一步加大。所以,面临制造业洼地的美国政府,自然尤其看中以3D、4D打印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奥巴马曾提议,在全国范围内,促成一个由多达15个制造创新机构构成的创造创新网络。这些机构有各自的研究重点,其中之一就是完善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的相关标准、材料和设备,以实现利用数字化设计进行低成本小批量的生产。

美国政府甚至在2012年8月16日宣布,在俄亥俄州建立一所由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出资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主要研发3D打印技术,以带动制造业创新和增长,重新占据世界工业的领导地位。

2014年3月24日,奥巴马在荷兰参加53国领导人核安全峰会期间,还专门参观了荷兰的“3D打印运河房屋”项目。该项目已经成为荷兰的一个景点,它所打印的不再是纯粹的模型,而是一个全尺寸“模型”。这些房屋原本是荷兰过去的富商在阿姆斯特丹沿着运河建造的高而窄的砖房。但现在,高科技正在轻而易举地恢复过往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