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ers海外版 实际上,陀螺君发现immers的国外版本其实的确支持安装眼镜腿的眼镜佩戴方式。从图片来看,这种佩戴方式更加时尚美观,机身的重量主要分布于佩戴者的鼻梁和两侧镜腿上。

immers海外版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版本的immers似乎前面板部分采用银色金属材质。尽管手感更好更美观,但重量也会有所增加。

immers头显支持3自由度位置追踪,搭配体感手柄可实现VR头显的操作模式。佩戴者可以用手柄或者头部控制已连设备,也可以直接通过设备操控头显。

配件方面,immers标准版除了一根直连的TypeC数据线还提供了HDMI转换盒。使用者可以根据PC、笔记本电脑、机顶盒、游戏机等设备的接口自由搭配连接,都可以成功与设备连通。

从整体来看,不难发现immers的体积要比现阶段市面上流行的VR头显轻便许多。主机重量为180g,尺寸168*47*50mm,比常规头显设备体积减小80%,这令其外观看起来更接近于一副VR眼镜而非头显。

immers是LUCI在2018年CES上发布的新型观影产品,当时多数VR设备的外形还处在头显状态,其佩戴方式更接近于头盔。由于算力方面的需求以及定位场景的不同,当时的VR头显重量轻则300g左右,重的直接飙升到500g以上。

immers与VR一体机对比 试想,将一个500g的头盔戴在脑袋上看电影,你能坚持多久?immers的小巧设计要归咎于其紧凑的光学及机械结构设计理念。

现阶段,VR一体机中广泛使用的还是AMOLED或VR专用LCD,这类显示器与我们使用的手机屏幕大小接近。无论是双屏显示还是单屏显示,都需要为经过镜片的光线传播预留出足够空间。

显示屏方面,LUCI官网给出的屏幕参数是3840 X 1080分辨率微型OLED屏幕,不用多说,显示方面现阶段能够提供这种尺寸的全高清屏幕也只有索尼一家。这证明其采用的是两块0.71寸索尼定制的1920 X 1080Micro-OLED屏幕,PPI高达3000+相当于手机屏幕的6倍,114% SRGB广阔色域,100000:1对比度。

LUCI采用的是折返式光路超短焦设计,70度的FOV对于主打虚拟交互的VR头显自然是不够用的,但放在纯观影的环境中则恰到好处。

immers扩屏显示实拍 超短焦光学方案是从去年年底才开始扎堆出现,之前一直局限于视场角及量产问题而很少被用于VR头显。其工艺难点在于当半反半透功能的镜片加在其中,折返的过程会造成重影等负面产物并直接影响成像质量,而偏振膜(起偏器)的使用得以消除这些负面的影响。

LUCI通过定位专一体验场景,提前两年结合超短焦技术推出沉浸式观影设备immers,体积、重量减少的同时增加了观影体验沉浸感(后面会详细聊),这足以证明它是一款面向未来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