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篇文章将结合这两个重大事件,为你呈现如下内容:
5G如何解决超高可靠、超低时延这对矛盾?
R16的冻结,打开了怎样的市场空间?
哪些接踵而来的变化正在路上?
uRLLC,既要熊掌、也要鱼肉
4G技术可以实现低于100ms的网络传输时延,这对于消费互联网的应用通常是绰绰有余,但对于工业场景的关键性任务而言,却远远不够。
垂直行业的很多应用场景都要求uRLLC在保障低时延的同时,提供端到端的传输安全性,以及99.999%的传输可靠性。
不过,超高可靠和超低时延这两者,本身就是一组悖论,就像我们在进行新冠核酸检测时,既要保证超高的检测准确性,又要保证超快的检测效率。它们是一种矛盾的组合体,分别完成已经是巨大的挑战,更别提还得“花开两朵,一起美丽”。
那么5G究竟是如何解决这组矛盾的?在《果壳中的5G》一书中,作者祝刚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给出了相当精彩的解读,此处援引书中的内容。
先来看5G传输过程中产生的时延,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1)无线接入部分的传输时间、(2)核心网部分的传输时间,以及(3)应用服务的响应时间。
为了降低无线接入部分的传输时间,5G的最基本逻辑是设法消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等待。
这个过程很像高铁的调度机制。如果把无线传输信道比喻成列车,数据包看作旅客,数据包需要等待它的列车进站,才能找到座位坐下,开始传输行程。旅客数量多的时候,即便是具有紧急任务的数据包,也得排队等待前面的旅客上车了之后才能就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5G采取了很多措施。第一是缩短发车时间。车次多了、间隔短了,旅客就会更快的上车。第二是取消了对号入座的限制。列车进站之后,只要有空座就可以上车,旅客也就可以更快的开启行程。
这里描述的方法,有个专业的名称:OFDM,多载频调制机制。5G的脑洞没有边界,减低时延的方法不止OFDM这一种。核心网部分的传输时间、以及应用服务的响应时间的缩减,也有很多办法,篇幅所限,咱们就不再展开。
接着再来看5G如何解决传输可靠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5G采取了一个称为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机制。这项技术是5G实现超高可靠和超低时延传输的关键。
在无线情况下,任何微小的环境扰动都有可能造成数据接收的错误,形成传输失败或者数据丢失。以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检测校验码,一旦发现数据包存在错误,就自动要求发送方重新传送数据包,而这个错误的数据包就被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