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看到最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今年的6月18号自然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即95号文,这个文对于国家地理信息的涉密规定做了相应的调整,体现了国家对整个汽车工业,整个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支持,整体密级做了下降,不再包括绝密级的国家机密了。现在新的目录中已经不再包含绝密级国家秘密内容,对国家秘密内容做了大量的限定性约束,连续覆盖范围从6平方公里已经开放到25平方公里。切分关键区域也做了明确定义,降低了其他区域的保密要求。同时也通过连续覆盖范围超过25平方公里的定义,降低了其他区域的保密要求,同时也明确了导航电子地图实测数据的保密等级要求,明确了三维模型和点云数据的保密等级要求。

从这样的一个保密体系中可以很欣喜地看到,国家在这一块的法规上的不断开放,顺着法律的变化,密级和审图之间的关系,相关的流程也会发生变化。这里再跟大家讲一下,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误解,从这个密级上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解读出另外一个意思,如果我的数据不涉及军事保密区,又不超过25平方公里,就算是点云,是不是一个非密数据,可以用了?大家会有这个解读吗?从这个逻辑上它是属于非密数据了,所以如果相关测试区符合这个约定,它就符合不在涉密的管理范围内。

但是有一个观念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法律上有一个说法是法无禁止皆可行,你既然规定了这些,那其他没有规定的是不是可以用?但是行政法的许可中又有一种说法是我没有许可的你不能做,我没有授权你的资质你就不能去做,这两者看起来是有矛盾的。

尤其是在地图涉密和审图过程当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如果认为涉密了显然是不能触碰的,就算有资质的企业,相关的过程违反了涉密规定的话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涉密的东西是不能碰的,那非涉密的东西是不是一定可以对外公开发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里面还有一部分要经过审图,所以判断一个有涉密的区域,审图通过之后的数据才能做公开的发布,在加密和审图之间会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区域,那这些数据怎么办?这些数据就是所面临的监管数据。所以可以理解为涉密的东西是坚决不能碰的或者要严格遵守保密法规定的,但是非涉密的部分也要遵守相关自然资源部和行政管理条例的约定,只有它们通过了审图这个环节之后,才是真正可以面向公众来使用的高精度地图和APP的各种应用,所以中间这个环节面临大量监管的一些要求。

再跟大家分享一些违规行为,首先是数据采集,测绘采集需要有资质才能去做,可能没有相关资质的企业也做了相关测试工作包括众包采集等。如果没有资质的话这种行为就属于违规行为。采集的数据包括语义分类信息、原始影像等等,这些信息都是属于管理范围内的,即使只采集影像数据并没有采集GPS,按照现在的法律法规,也是属于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