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了整个加密审核的流程,它有一个地图偏转,如果地图偏了,使用的定位也偏了,理论上如果这两个是一致的话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实际上偏转中可能两者之间会有一点相对的误差,这个误差经过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进行实测,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家的应用,所以这个精度是不是满足需求,可能需要更多的伙伴们去考证和实验。

第二点刚才谈了,车载端要做实时的定位偏转,这样偏转实时计算,以及在未来的大数据和各种场景下是不是满足整个车载运算的效率,这个也是需要大家去实测的。

第三点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应用高精度地图的高精度定位和高级辅助驾驶都是车载软件,理论上都是要参与功能安全认证的,这样的一个偏转插件是不是能够满足功能安全,这是需要大家去实测和与主管部门去协商的。

最后一点是刚刚提到的审图问题,审图的影响会比较大,这个影响主要来自于什么呢?审图方式主要是以目视为主,需要提供可视化工具。导航领域可以通过APP等这些方式,但是高精度地图很多数据是给自动驾驶控制器来使用的,有时候它是不需要可视化的,但这类产品的量产化必须要进行可视化来用于审图。可视化会审查一些主权和领土如南海及附属岛屿、国界线、台湾等以及涉密POI。

最后审图周期也会是一个问题,常规地图需要20个工作日,时事宣传类地图需要7个工作日,应急保障等地图就是即送即审,对于实时性要求很高的高精度地图来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但是现在主管部门里也意识到这些政策法规对于自动驾驶发展是一个约束,所以他们在考虑了安全性的情况下不断去优化和改善法规,使大家更加便利地使用高精度地图,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在审图这一块可能就会采用一种方式,通过一次审图,但是局部可以去更新,更新到一定程度再集中提交一次审图,这样既能保证国家在审图时对安全基本的判断,同时又能够加快地图更新的频率,保证地图时效性。

这是对外资的限制,这个上面可以看到外资的工作是很受限制的,如果在座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他们在很多的测绘上都是受限制的,外资企业需要跟国内一些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合作来完成他们的高精度地图以及自动驾驶相关的功能开发。

刚刚谈论了很多关于政策的限制,可能一个感觉就是说整个行业约束太大了,以后要去量产怎么可能呢?在保证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整个政府领导包括整个行业趋势都是面向加速行业发展的角度上去考虑的,首先是在保证安全的角度上去改进和演进整个政策法规的变化,所以在测绘法中对安全监管是非常看重的,在这个红线上面它会不断去完善细节,不断补充条款,把一些文件大幅度增加,相关的条款也不断地去更新,以前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些新的业务形态,它在不断地完善。同时,与时俱进地来促进产业发展,所以在卫星定位基准、互联网地图和隐私保护方面不断有新的法规出现。引入了新的网络信息安全,同时也明确鼓励发展整个产业,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新的法规也在下调地理信息的密级,促进了整个资源的整合,这是从总的方面来看,基本上可以看出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从地理信息的泛在服务尤其是安全方面可以看到整个法规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支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