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向本报记者提及,随着国家对电子产品国产化率的提升,大陆近些年也催生出了一些存储模组厂商,但在这个部分的市场占有率仅仅为10%左右,90%是直接进口国外或台湾的硬盘成品,大陆在这个领域的市场容量不超过20亿元。

“大陆在这个领域,因为上游的颗粒都要靠进口,所以就没有对产品价格的控制权,而且生产的移动硬盘等终端存储产品还要跟三星、LG等国际巨头的终端产品竞争,利润率很低。”张弛补充提到。

张弛提及的紫光存储没能像国际行业巨头那样拥有生产上游颗粒的能力的问题,也是近日某券商半导体分析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再提到的紫光存储最核心的问题。

在他看来,这有点像做组装机的生意。“它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所以不管怎么做,都是挺难的。”

也有接近紫光存储研发人员的业内人士近日向本报记者透露:“紫光存储是这两年才起步的一个小品牌,刚开始它注入的研发力量很多,但没有实现规模化量产,这样生产成本就高。此外,市场对这样一个新品牌的认可度较低。”

芯谋研究研究总监徐可则向本报记者提到:“NAND存储器的价格波动很大,如果公司成立之时,恰巧赶上了NAND的价格下行周期,又适逢原料拿的价格比较高,那么它的终端产品盈利就比较困难,新的公司其实不容易盈利。”他同时也提到,这次紫光存储的业务调整,也或有其内部自己的考量,是为了合并其与长江存储在销售方面的功能。

作为一家密切关注半导体芯片相关行业的私募机构,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提到,紫光存储一开始给自己设定的存储模组企业的定位就有问题,因为在这个领域,国内早就已经进入了很多的竞争者,很多企业在长久的时间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作为“后起之秀”的紫光存储想要去跟竞争者抢客户,并没有什么优势,而且它这样的定位使得它并没有联合国内企业跟国际巨头对抗,而是反过来,把国内企业变成了竞争对手。

此外,他还提到了紫光存储起步晚、缺少高端人才以及资金或存在短缺等问题。

张弛认为:“这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虽然紫光集团有国家大基金的支持,但毕竟也只出一部分。紫光集团旗下几个板块都是巨亏,紫光展锐虽然有一两亿元的利润,但实际上净资产收益率还不够5%,现金流也很紧张。长江存储也是需要大投入,后成立的紫光存储也还是要投入,如果有资金了,肯定要优先考虑更早成立的企业,所以到了紫光存储就捉襟见肘了,紫光展锐这么着急上市也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