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标准与检测认证能力不足

1) 标准滞后。虽然在数量上,我国光伏国标/ 行标相较国际通用的IEC 标准更多,但很大一部分实施时间较早,技术指标落后,已经滞后于技术变革与进展较快的光伏产业的实际发展,并且部分标准缺失,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改革以来,各社会团体也在积极开展光伏领域内的团体标准制定工作,但与IEC、SEMI 等国际标准相比,存在标准质量不高、认可度低、行业影响力弱、企业应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 检测认证滞后。我国已经涌现了一批光伏领域内的检测认证机构,但与国外先进机构相比,仍存在检测能力不强、高素质检测人员缺乏、测试数据国际公信力有待提升的情况。由我国检测机构出具的电池转换效率数据尚不能得到国外权威机构的认可。相对于TÜV、UL 等国际认证机构,国内光伏认证机构和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不高,即使在国内,下游电站开发企业也往往采信国外认证机构的认证。

1.2.3 光伏发电成本相对较高

我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较低,位于全球领先,但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和度电成本却相对较高。2019 年,我国光伏发电补贴项目平均中标电价尚在0.3 元/kWh 以上,但全球光伏发电最低中标电价已低至1.75 美分/kWh,且已经有多地可以实现平价上网,甚至达到低价上网。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非技术性成本较高造成的。

据统计,2018 年我国光伏电站建设的非技术性成本已占总投资成本的20% 以上,并呈逐年上升态势。1) 土地成本方面,土地税费无统一标准,部分地方存在多收费、乱收费、随意变更的现象;即使有地方政府优惠承诺的“领跑者”项目,部分也面临较大的土地问题。

2) 财务成本方面,国内光伏电站建设的贷款利率普遍比国外高4~5 个百分点。

3) 并网成本方面,本应由电网投建的接网工程往往由项目业主自行建设,电网企业受制于体制机制,很难回购代建资产。4)补贴拖欠方面,目前光伏发电补贴拖欠金额已超过600 亿元,企业年电费收入甚至无法偿还银行利息,遑论电站运维。

1.2.4 光伏发电利用水平仍然偏低

尽管我国年新增光伏装机量位居全球首位,并且整体社会用电量巨大,但由于在“弃光”“限电”等问题,导致光伏发电量占全部电力消费量的比例仍然偏低。2018 年,我国光伏发电量约为1775 亿kWh,约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2.5%。而在光伏发电发展历史较悠久的德国,其2018年全年光伏发电量为45.7 TWh,占全部电力消费量的8.5%。在光伏输出峰值阶段,德国电力的40% 来自于光伏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