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效率下沉原则

如何实现对“沉默的大多数”用户的连接,需要的是“效率下沉”。互联网的竞争优势在于效率,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渠道,其销售效率是提高一个数量级的。而拼多多把这种效率优势下沉到四五线以下。

这也是互联网渗透的基本规则,即从高端开始形成效率优势,把技术的边际成本摊薄以后开始向下一个阶层去渗透。比如电子商务,最早提出这个口号的是IBM,面对的是B端用户;亚马逊、ebay、PayPal这些企业把电商变成主流美国中产的商业模式;接下来是BATJ们把这个模式下沉到中国,变成国内中产消费形态。

然后拼多多出现了,把原有的电子商务销售体系、供应链、物流、APP、结合廉价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也是效率下沉的典范,从1000美元的苹果到100美元的红米),拓展到了中产以下的消费阶层。在那个阶层,村头超市和露天卖场是完全没有效率和规模竞争力的,差了两个数量级,因此拼多多所向披靡。

效率优势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烧钱出来的,是“摊薄”出来的,如果没有各路风投从“.com泡沫”开始的大量烧钱试错,并且积累大量技术,光靠一个拼多多或者淘宝,也是无法形成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压倒性优势的。

能源互联网的效率优势在哪里?个人认为,国网南网在智能电网方面,从2006年开始投入了10年,在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方面花费上百亿人民币,积累了世界一流的技术能力(不可否认,在智能电网领域,两网的很多技术是绝对领先的,比欧美日不遑多让),这种技术积累和成本积累在配用电领域,具备向效率优势转化的可能性,只不过原有的电力市场化水平低下,使得这种转化受到严重阻碍。互联网充分市场化使得技术效率优势转换为市场效率优势变得非常迅速。

现在,电力市场化来了,谁能把智能电网相关的技术优势,在“沉默大多数”领域,快速转化为市场效率优势,谁就抓住了能源互联网的真正核心。如果说两网现在很多的积累是“苹果手机级的技术”,那向配用电领域的效率下沉,将造就的是小米或者红米,而配用电领域,现在还是效率低一两个数量级“功能机时代”。

下图为施耐德公司的数字化配电系统某个介绍(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观点):

未来能源互联网要突破的不仅仅是最后一公里更是最后一百米

当然,并不是说两网就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两网的技术如何下沉到配用电,是否能够适用,都是需要不断研究的。比如现有的“用电信息采集技术”,在面对海量的配用电设备时,其采集通信都需要进行再次研发,个人认为直接拿来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