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一波整合浪潮中,汽车制造商选择自行开发或者收购初创公司来部署自动驾驶技术,类似Aurora这样早期瞄准乘用车自动驾驶领域的公司,突然成了真正“独立”的独角兽。

而Aurora的早期合作伙伴,陆续选择逃离,自立门户。

去年以来,大众集团在收购Aurora无望的情况下,选择参股福特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现代汽车与Aptiv成立了合资公司、菲亚特克莱斯勒选择与Waymo达成量产协议。

一夜之间,Aurora面临的困境是,开发一项极其昂贵的技术,最终却落到没有客户可以销售方案的地步。

此时,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前谷歌自动驾驶项负责人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仍然坚持,汽车制造商总有一天会被迫承认现在的选择是失败的,转而使用公司的技术。

同样,在国内市场,包括小鹏、理想、蔚来等几家造车新势力,都选择了自研来应对未来挑战。

小鹏汽车,是最早倡导自研部署的公司之一。让自动驾驶更符合当地场景及当地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是这家公司一贯以来的坚持理念。

或许也正是得益于技术上的持续投入,迄今为止,小鹏汽车推出的G3,尤其是P7,真正具备了挑战特斯拉的能力。

理想汽车,则同样选择打造自己的Li OS实时操作系统,为了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该公司已经开始深度布局相关技术的研发。

最为周折的蔚来汽车,在完成了对于北美自动驾驶团队的裁员调整之后,来自原Momenta的联合创始人、研发总监任少卿在两个月前加盟蔚来汽车,并担任助理副总裁。

同时,蔚来北美的自动驾驶副总裁Jamie Carlson已经在今年6月离职,任少卿接下来将担负起自动驾驶研发部署。而Momenta同样是一家类似Aurora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厄姆森的质疑,来自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巨大投入,包括资金以及人才,包括软件及硬件工程师资源,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那么,汽车制造商需要多大的投入?

以特斯拉为例,近日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该公司CEO马斯克首次透露,目前负责Autopilot以及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团队总规模在300人左右,其中,200人是软件工程师,100人负责芯片等核心硬件研发。

同时,为了从2D感知模型升级到4D,特斯拉还有一个将近200人的标注团队,这样算下来,整个团队规模接近500人。

这个数字,和目前Aurora公司的人数规模相当。考虑到特斯拉至少每个月还在卖出新车,而Aurora公司几乎没有任何新业务合同。

在现代汽车和Aptiv合资公司负责人看来,“这是一个冒险的赌注。我们尊重这些初创公司,但前景的确并不明朗。”